愿做深山砍樵人——记著名花鼓表演艺术家叶俊武

字体: 【大】 【中】 【小】

  

  撰文/殷婷

  说起湖南地方戏,全国人民第一个想起的是花鼓戏;说起花鼓戏,家喻户晓的当然就是《刘海砍樵》。那段“你把我比作什么人啰嗬”的比古调,是如此的脍炙人口,几乎是男女老少都能哼唱。而《刘海砍樵》这一经典剧目也在近六十年的岁月里相继传授,历久弥新。从何冬保版的刘海(1953年),到赵菊荣版的刘海(1957年),到叶俊武版的刘海(1983年),再到李左版的刘海(2001年),每个刘海可谓各有千秋。然而,最著名的,还是要数叶俊武饰演的刘海。

  叶俊武,人若其名。在戏中饰演刘海的他,俊朗的脸庞,浓眉大眼,挺拔的身板透着一股男儿的英武之气。这样的外形,走上台,一个亮相,下面的观众就知道此人铁定就是剧中的主角,而且还是一个光明磊落、响当当的正面人物。用该剧的编剧兼导演银汉光的话来说,四个版本的刘海,他还是最喜欢叶俊武版的刘海,因为这个刘海既有形象也有神采,正是他心目中刘海的样子。

  15岁便登台演戏的叶俊武,迄今为止已走过了50多年的艺术生涯了(在南县花鼓剧团10年,益阳花鼓剧团2年,湖南省花鼓剧团40年)。在这50多年的时间里,他出演了传统戏、现代戏,如《汉宫怨》《清风亭》《谢瑶环》《杨三姐告状》《年轻一代》《洞庭激浪》《两张图纸》《野鸭洲》《乡里警察》《牛多喜坐轿》《桃花汛》等等近百部戏曲,一个人塑造了行当为小生、小丑等千人千面、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1992年,他饰演的《桃花汛》荣获第二届文华新剧目奖,个人获优秀配演一等奖。《求诀》获全国小品比赛文华奖。

  叶俊武说:“1960年,15岁的我第一次走进了南县花鼓剧团。说实在的,因为我出身不好,家里又穷,只有学戏。因为学戏不要出师傅钱,还能发12元一个月。我那时正在长身体,练功消耗又大,光是伙食一个月就能吃掉八九元。”虽然学艺之初是为了让生活有着落,但从小就喜欢文艺的他在学校里就常常组织同学自编自演小话剧,并从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如今进入了专业剧团,又得到了师傅们的亲身传授,又焉有不刻苦学习之理?于是,随便团里演什么戏,侧幕边便总有这个孩子如老僧定坐般的身影。戏演两个小时,他就坐两个小时。戏若是一天轮番演上个三场,他就硬是要坐足三场的时间。而且一出同样的戏,他可以天天看、反反复复地看,也不觉得厌倦烦闷。那双明亮的眼睛总是带着思索带着疑问追随着台上演员的身形,片刻也不曾放松。他这种爱戏如痴的模样落在师傅们的眼里,便重了几分喜悦和欣慰,师傅们对他也愈发地教得细致教得勤快起来。

  当时的南县花鼓剧团只是个的县级剧团,演戏教学都很规范,严格按剧本演出,而不是靠“搭乔提纲”去演。并是一个积极主动“走出去看世界”的剧团,它从不局限也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剧目,只要一听说外头哪个剧团,尤其是作为当时花鼓戏演出一面鲜艳旗帜和风向标的省花鼓戏剧团,只要一听说他们演了什么戏,剧团的领导就会派人去学,弄到剧本后就赶紧组织团里的人排出来。这无形中就给了像叶俊武这样年轻的演员们一个极好的成长条件,让他们虽身处县级剧团却并不孤陋寡闻,不仅能及时掌握当时的演出资讯、社会风尚,而且向先进的省团学戏排戏的做法,也让他们的艺术风格日臻完善。

  于是,天生就勤奋好学的叶俊武便像一块饥渴的海绵丢进了广阔的水域,迅速地呈几何倍数地饱满扩张起来。在南县的十年时间里,先后出演了《劈山救母》《谢瑶环》《蔡坤山犁田》《胡大回门》《翠鸟衣》等几十个戏,取得了有目共睹、交口称赞的成绩。

  《三闹龙门镇》叶俊武饰演易胆大

  1970年,益阳市成立了花鼓戏剧团(当时称益阳地区文工团)。叶俊武说:“主管益阳花鼓剧团的是益阳军分区的一个参谋长,曾经在南县武装部当过政委,他看中了我。于是户口什么的都不用转,直接派了两个警卫,用专车把我送到了益阳花鼓剧团。”

  作为特殊人才用特殊途径直接引进的叶俊武,在益阳花鼓剧团自然是如鱼得水,颇受重用,在戏中担任了不少重要角色。两年后,正逢省里举办全省文艺调演。当时他排演了一个戏叫《两张图纸》。叶俊武说:“在最开始其实这个戏并未选做省里调演的节目,益阳重点推的是另两个戏,我的《两张图纸》是搭进来的。可没想到,这个搭进来的戏却在省里一炮打红,远远比那两个戏的效果好,获得了全省文艺调演‘小戏优秀剧目一等奖’。看完这个戏的领导和专家评价很高,接下来就要省花排《两张图纸》。由当时省文化厅厅长王庆章亲自点名,他说把益阳那个小平头调来排这个戏。于是1973年,我便从益阳花鼓戏剧团调入了省花鼓戏剧院。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完成了从县级剧团到市级剧团再到省级剧团的三连跳。我是矮子爬楼梯——步步高,连升三级。

  到省花后,叶俊武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虽然是作为尖子抽调到省花,但从一个南县出来的乡里伢子,一下子进了省城,眼界顿时打开,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但对有股子犟劲的叶俊武来说,压力有多大,动力就有多强。在南县的十年,无论是跟民间艺人,还是跟专业剧团学习,叶俊武学会了很多花鼓调子,演出了很多戏,这些都给他奠定了一个厚实的基础。另外,他一直有三个很好的习惯——爱看、爱听、爱学。这三个好习惯让叶俊武受益终生。“看,就是看别人的长处,看别人是怎样刻画人物性格,他为什么能刻画得入木三分。听,就是听别人在台上怎样唱,如何融入情感。学,就是学表演,跟老师学唱念做打、手眼身法,钟宜淳老师、龚谷音老师对我的帮助都很大。”

  叶俊武到省花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排演《两张图纸》。而这个戏受观众喜爱程度、演出效应之好,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北京一下子来了两家电影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厂和北京电影厂——两个厂子一起联合要将这个戏拍成彩色电影。这是叶俊武从戏曲舞台走下来的第一次“触电”,第一次切身体验到了别的艺术门类的不同特点。

  《两张图纸》是他人生的第一个亮笔,既是第一个获奖的戏,也是第一个拍电影的戏,更因为它而有了一段宝贵的难忘的经历。1975年,毛主席回长沙养病,想看家乡的传统戏,于是我们“省花”和“省湘”住进了省委接待处,录像给毛主席看。到1976年夏,说要进一步拍电影,“省花”的人先行到北京,在等待任务的时候,我们看了一些内部放映的传统京剧,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和曾的《李陵碑》。他唱得那个好啊,给我上了极宝贵的一堂艺术课。看他在台上的演出,那个唱段,那个身眼手法,真的是叫我汗颜。我讲跟这些艺术家比,我根本就不是个唱戏的。作为演员我简直就是才入行,以后还得更加努力。”

  知耻而后勇往往能激发一个人最大的潜能。回来后的叶俊武一头扎进了基本功的训练中,发誓要将自己的本领提高一个档次。“我当年练靴子练到什么程度?穿起靴子早上五点没得就起来练功,吃中饭还穿着这个靴子,一放碗就又接着练。晚上是没灯照明,否则我还会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磨破几双鞋,脱掉一身皮。演员的基本功都是这样流血流汗练出来的。”

  《桃花汛》叶俊武饰演喜宝

  1975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来湖南拍摄电影《枫树湾》,该片改编自湖南省话剧团的话剧《红旗卷起农奴戟》。由于原话剧中扮演牛伢子的演员年龄偏大,上镜效果不好,于是珠江电影厂便要省里推荐,结果就推荐了拍过《两张图纸》的叶俊武。而长相俊朗又有拍电影经验的叶俊武其试镜效果自然也让导演非常满意,于是拍板决定,就由叶俊武饰演牛伢子。

  这是叶俊武第二次“触电”。但这次触电却给他出了一个要大不大、要小不小的难题。虽然拍摄过《两张图纸》,但毕竟是花鼓戏曲片,讲的是长沙话。可《枫树湾》是话剧改编的,要求讲普通话。作为花鼓演员出身,又是在南县耳濡目染十年,泥土气息比较浓厚的叶俊武挠起了头皮。面对普通话这个拦路虎,叶俊武那股不服输的犟脾气又上来了,抱着字典天天啃,不信剧本念不准拿不下。“当时剧组里的何宁康、廖丙炎等话剧老前辈也是悉心帮助我,天天告诉我这句话要怎么说怎么念,不厌其烦地教我发音,帮我纠正塑料普通话。”聪明好学的叶俊武在老前辈的指点下进步飞快,剧本顺利地拿了下来。“普通话的问题是解决了,可接下来表演方式方法又出了问题。”叶俊武说,“戏曲演员一上台,那个台步、眼神,讲究的是亮相。这种表演方式在舞台上没错,就是要的这个效果,可放到电影里就变得矫揉造作,极不自然了。”曾经引以为傲的戏曲基本功,现在却成了演电影的短肋,要如何才能改掉,要怎样才能自然呢?叶俊武苦苦思索着这个问题。“电影演员的表演要自然就要有生活。”导演的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你不要程式,那我就靠生活去演。”叶俊武兴奋地说,“我们花鼓演戏是最贴近生活的,我们程式的东西很少。”

  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对人物的观察和体会,这些平素演戏时积累的做人物案头功课的经验,在此时发挥了大用处。聪明的叶俊武无师自通地总结归纳出了舞台表演与电影演出的心得,并琢磨着将两者的长处融会贯通,从而切实提高了表演技能。在这部几乎全是清一色话剧演员的电影里,虽然只有叶俊武一个戏曲演员,然而这个戏曲演员放在里面却一点也不逊色。叶俊武得意地说:“话剧团的同志都表扬我,说作为一个戏曲演员,我能够跟他们一样,拿下这部戏,表演生动自然,连不做作。这也说明了我们省花的演员那还是相当不错的。”

  有了这次成功的出演,“触电”的机会接踵而来。花鼓戏《乡里警察》被拍成戏曲片,叶俊武饰演老五。1979年,花鼓戏《野鸭洲》又被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叶俊武饰演双桂。该戏获得了邓颖超同志高度赞誉,并在观看后与演员合影,留下了一张极为宝贵的照片。

  《乡里警察》叶俊武饰演老五

  《乡里警察》电影版选段叶俊武饰演老五

  四次“触电”的经历丰富了叶俊武的艺术人生,也丰富了他的表演技能,让他对表演艺术有了更深层更真切的感悟。“花鼓演员能登上电影,得益于花鼓在塑造人物方面,在表演方面是完全来自生活的。我看剧本,看我演的这个角色,我都是自己去想,通过我对生活的体验去理解这个人物去扮演这个人物。戏曲如此,电影也是如此。在这一点上,是互通的。”叶俊武说。

  后来省花恢复古典戏,第一个戏是传统剧目《十五贯》。叶俊武就凭借这些表演心得,从生活出发塑造人物。他发自内心淋漓尽致的唱腔和表演,当年在东风剧场硬是唱哭了一批观众。散场时,处处可见擦着眼泪悲伤却又满足的人们。

  “我的唱,完全得益于侧幕边的看戏学习。”叶俊武说,“我每看一出戏,就在琢磨,为什么台上这个演员,他的唱,一开口就是唱人物,唱出来特别打动人心。为什么花鼓戏好多人唱不好,为什么他一开口就是花鼓戏,就是跟你唱出来的味道不一样?花鼓戏的味道到底在哪里?我是戏迷子,一辈子没搞别的路,就是演戏唱戏钻研戏。一天到晚就在想这些问题。”

  戏曲艺术就像一座放眼望去苍林莽莽、蕴藏丰厚的深山,而叶俊武这个勤劳的砍樵人,凭着一股子不放松不服输的钻劲、狠劲、韧劲,拼命地攀登着、采伐着、收获着,很快地,他迎来了他艺术生涯的辉煌。

  八十年代,省花开始复排大型花鼓戏《刘海砍樵》。“我在戏中演刘海,当时是第二组。后来,因为第一组演员有事,我就成了第一组。我是何冬保的师弟,为了演好这个角色特地跑到艺校向他学习。何冬保最大的特点就是憨厚,他的唱,他的形象,都透着那淳朴的气息。他的这些特点我全都保留了下来。赵菊云版的刘海,他是如何扮演的,在台上怎样出手出脚,我都一一悉心学习。但我的这些学,不是模仿。我扮演刘海是加入了自己新的东西新的体会的。”说起当年扮演刘海的往事,叶俊武精神高涨,神采飞扬,“我这个版本的刘海跟他们相比是各有千秋。我这个人个子高,身材好,折子,袍套,短的长的,随穿什么服装都好看。当我扮起刘海出演时,当时省花所有的演职员工,包括领导,在职的,退休的,看戏的观众,内行、外行,都认为,叶俊武的刘海演得最好。银汉光老师对我的评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演的刘海,唱念做打,身法手眼步,基本到位。而且人物形象,人物刻画都不错。”

  调整创新后的《刘海砍樵》,在巧妙利用传统的同时融入了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注重传统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的有机结合。1983年,刘廷芳老先生(曾任国防委员会委员、省国货陈列馆馆长,爱国华侨),看了这个戏后非常激动。由他一手联系出国事宜,并最终促成省花携剧赴美演出的事实。“当时我们到了四个地方,费城、纽约、华盛顿、旧金山,演了七场戏,演出非常成功。各种报纸对我们的评价,那是把世上最美好的字都用到了我们花鼓戏上。美国之声的周永康采访了我们。他为了弄清楚美国人到底看不看得懂花鼓戏,特意作为特别记者,在戏结束后到剧场里采访了一个职业是拳击运动员的观众。那个运动员很谦虚地讲我不知道看没看懂,我只晓得有个非常勤劳的农夫遇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仙女,他们结为夫妻。有一个妖怪在层层破坏阻挠,最后妖怪被打倒了。”叶俊武说到这得意地笑起来。

  虽然语言不通,但艺术的审美是共通的。花鼓戏《刘海砍樵》让异国观众看到了他们熟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看到了人类共通的“孝心美德”。《纽约时报》及多家传媒发表赞誉文章40多篇,认为中国的地方剧种成功进入国际舞台,该剧是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美妙结合,并颁发该剧为“华盛顿市长特别荣誉奖”。

  “我们跟林肯艺术中心还有加拿大都签了演出合同。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最佳的状况,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国外接待我们的人评价说,你们不像是第一次出国的队伍,是多次出过国的。”叶俊武爽朗地大笑着,“这也是我们花鼓戏的一个特点,我们无论在哪,都能够融入大众。”

  《刘海戏金蟾》叶俊武饰演刘海

  《刘海戏金蟾》访美版叶俊武饰演刘海

  “刘海”已成为叶俊武最光耀的代名词。谈起扮演刘海的心得,叶俊武的话匣就像开了闸的水库,滔滔不绝:“我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刻画的。刘海是个非常孝顺母亲的人,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老实忠厚、勤劳勇敢,在他身上有几个放光彩的点。整个戏是在劳动中充满着爱情的甜蜜。这个人物我把握得比较好。唱,就唱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做,从生活出发,感悟人物,动作规范,形式为内容服务。演,吐词清楚,每个字都要沁入别人的耳朵,讲话轻重快慢,你要按照人物特色来分配,如何说话发音。演起来要有激情,没有激情的演员,在台上就是木偶,没有生命。打,身段好,基本功扎实。基本功不扎实,是演不好的。莫看台上一步路,这步路怎么走,自不自然,这都是基本功,要练蛮久。所以我刻画出来的刘海,劳动小生的形象栩栩如生,一个亮相就震住全场。演戏就是要这个效果。演员不能把戏淡吃了。”

  叶俊武的一番话,道出了他从艺五十多年的演出心得,这也是他五十多年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激励自己向前的原因和动力。演戏既是天赋也是实践,更是个人勤奋的结果。如果一个演员没有主动性能动性,光靠导演来指挥来排练,那这个角色的塑造是不会成功的,这个演员也注定是不会成功的。

  演戏演心,画龙点睛,刻画人物性格是本,从生活体验出发是根。叶俊武就这样一路走来,在他出演的近百个角色中,每个角色都至少有自己的一个亮点,没有雷同之处。“张三就是张三,不能是李四,必须各有特点。比如在《桃花汛》中,我演喜宝,当唱到‘一顶帽儿啊绿啊绿油油’,脑袋往上一顶,滑稽可笑,这都是我自己动的脑筋想的,人物在台上的那个步伐都是按人物特点设计的。这都是生活。没得生活体验不可能演好戏。要不断地观察每个人,要在生活中吸取养分,再到台上演出。在自己的角色上要多去主动想一下,要主动去把握。只有出自生活体验才是演人,既生动又真实。什么是戏?戏就是把生活的真实进行艺术的夸张,在舞台上呈现出来。”

  正是由于有了像叶俊武这样勤奋学戏、主动学戏、自发钻研戏曲表演的演员,湖南省花鼓戏剧团的表演风格才独树一帜,走出了一条享誉全国的“省花路子”。

  作为花鼓戏省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的叶俊武,很注重对年轻晚辈的培养,他手把手地教出了第四代“刘海”李左。而最有意思的是,第四代“胡秀英”是他的女儿叶红。叶俊武说:“叶红不仅天分很好,学东西一学就会,而且还很刻苦。这次由她和李左主演《刘海砍樵》。她不仅经常向第三代“胡秀英”唐钟璧学习,回到家里,还经常和我讨论如何演好自己的角色。” 说这些话时,叶俊武的言辞之间充满了自豪,这不仅是一位父亲对女儿的骄傲,更是一位戏曲艺术家对事业后继有人的欣慰和满足。

  叶俊武为年青演员讲戏

  2001年,由李左、叶红主演的《刘海戏金蟾》再次远赴瑞典、丹麦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引起轰动,成为传扬湖湘文化的友好使者和连接三湘儿女与海外华人情感的文化纽带,成为名副其实的“湖南花鼓戏第一剧”。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戏的胜败存亡就靠演员在台上的表演。一个剧团的威望、强大,就在演员身上。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看的都是演员的表现。省花盛名在外,今后的路怎样走,无非两点,出人出戏。一个剧团没有过硬的戏怎么走下去?人,就是要多培养几个尖子演员,要让他们到外面学习。要发现人才,要培养人才,更要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让他们多到台上演戏。”作为连任五届(第5届至第9届)的湖南省政协委员、曾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候选人的叶俊武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打造花鼓戏剧院,要再创辉煌,要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批宝贵的经典的东西,这才对得起培养我们的党,对得起那些热爱我们花鼓戏的人们。”

地址: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 电话:0731-87654321 E-mail:hnshgx@163.com

版权所有: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 湘ICP备20230157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