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彻潇湘的山谷之音 ——记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龚谷音

字体: 【大】 【中】 【小】

撰文/曾致  

  18岁的龚谷音

  氍毹英豪虚怀若谷, 绕梁之音唱彻潇湘。

  在当今花鼓戏舞台,提起龚谷音的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倘若用“梨花一枝春带雨”“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两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的佳句,赞美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龚谷音那炉火纯青的艺术品位,丝毫都不为过。这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一级演员,驰骋舞台六十多年,以其不断革新的精神、细致入微的演技、自成一派的唱腔、朝阳鸣凤的艺德,在文艺舞台和影视屏幕上,树立了一个个令人同喜同悲、血肉丰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令广大观众敬佩和折服,在湖南文艺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龚谷音1939年1月8日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她有一个妹妹三个弟弟。她的母亲郭剑秋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家庭妇女,父亲龚兹明在国民党部队服役,解放前夕因战争裹挟到了台湾,留下妻子在湘阴,带着五个孩子过着十分贫寒的生活。

  1945年,龚谷音的妈妈靠借来的学费让她就读于湘阴县一完小,当年左希宾老师(后来成为杰出的戏曲音乐家)正是这所小学的音乐教员,龚谷音天生爱唱爱跳,学校举行的歌舞比赛、演讲比赛她次次都是第一名。她凭借左希宾老师教唱的一出京剧《借东风》,成了轰动县城的“小明星”。1951年,龚谷音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城关中学,但却因为没有学费而无法读书。老师看她天资聪颖,能歌善舞,就主动让她免费旁听。那一年,解放不久的湘阴各界群众仍沉浸在新生活的幸福和喜悦之中,县里以教师队伍中热爱文艺的积极分子为主体组建的建设文工团,因为要排歌剧《谁是凶手》,缺一个演小男孩的演员,团长毛湘藩一眼相中了城关中学那个经常登台唱歌、跳舞、演讲、演话剧的小谷音。演出结束后,龚谷音正式招进文工团。从此,12岁的龚谷音作为文工团里年龄最小的演员,和“大人们”一起,配合全县的中心工作演出《白毛女》《赤叶河》《九件衣》《柴山恨》戏曲和小型歌剧节目,还为群众、学生教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等革命歌曲。1952年,湖南各县文工团(队)整编后,13岁的龚谷音,组织上选送她去了湖南华中高级艺术职业学校。这所创建于1923年的美术、音乐专科学校,由文艺名家陆华柏、鲍训端、杜光、周翔侠、张柏年、段千湖等任教席。龚谷音如饥似渴地学习声乐、钢琴、表演和戏剧理论知识,自觉地走上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路。在这条路上,她有过懊恼、有过心酸、有过眼泪,但她从来就没有过犹豫、退缩和迟疑,在花鼓戏舞台上,她义无反顾地坚定前行!

  1954年毕业后,龚谷音被湖南省歌剧团(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前身)团长、著名声乐家储声虹选中,成为了一名花鼓戏演员。在这个青年知识分子组建的新型花鼓戏剧团,龚谷音和其他演员一起,一边向刚从北京进修回来的导演熊秉勋、宋绍文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一边向花鼓戏名老艺人唐三阿公、蔡教章、杨保生、杨福生等老师,学习传统花鼓戏唱腔,向梅兰芳的师弟周斌秋老师学练基本功,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她还不辞辛劳,近去宁乡找花鼓戏老艺人学习“反情”“复情”唱腔,去益阳剧团向王芸英、孙阳生老师学《芦林会》等戏,远去怀化向著名辰河戏老艺人陈依白学习《盘花》等剧目。由于勤奋好学、博采众长,加上龚谷音又特别喜欢琢磨每一句台词、反复斟酌每一段唱腔,怎么念白、怎么行腔效果才会更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的演唱水平和表演技艺日渐提升。

  《山伯访友》龚谷音饰演祝英台

  《山伯访友》选段

  《包公误》龚谷音饰演皇后

  在我国农业合作化形成高潮的1957年,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根据著名作家赵树理的同名小说改编创作了花鼓戏《三里湾》,龚谷音饰演的王玉梅,泼辣能干、形象生动、活脱传神,很快就引起了专家的注意,这出喜剧色彩浓郁的现代戏把观众带进了笑的天堂,掌声四起,声名远播,剧院票房前排起了长队,盛况空前,有时一天三场还不能满足观众的要求。龚谷音每天带妆十几个小时连轴转,只有在吃饭的时候擦掉口红,饭后再补补妆,又接着演下一场。虽然辛苦,但龚谷音和全体演职人员一样,用火一样的热情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场演出。1958年,《三里湾》晋京参加全国现代戏调演,中央首长朱德、王震、罗瑞卿以及周扬、梅兰芳、阿甲等文艺界领导和专家也都给予了赞誉。这一年,龚谷音赴广州军区演出,还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在舞会上,她被安排第一个请毛主席跳舞。等毛主席落座,龚谷音走过去, 礼貌地说:“毛主席,我请您跳舞好吗?”毛主席抽着烟,微笑地问她是哪里人。她说,我是长沙人,在广州演出,演的是花鼓戏《刘海砍樵》。毛主席又问:“演小生的是谁?”龚谷音说:“我们不叫小生,叫劳动小生。”毛主席听完哈哈一笑,然后和她走进舞池跳起舞来,边跳舞边问她:“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龚谷音。”

  “谁给你起的名字?”

  “我爷爷起的。”

  毛主席又笑了:“这个名字起得好,山谷之音的意思吧。”然后询问了有关湖南花鼓戏的一些创作和演出情况。时至今日,龚谷音对当年自己与主席的对话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1962年11月,来湖南参加湖南省第三届文代会的著名作家赵树理看了《三里湾》以后,大加赞扬,对龚谷音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扮相很像农村姑娘,给人的印象是正派、健康的、很好的一个形象,我一见到她出场就感到自己写小说时,想到的正是这么个人物。”这是赵树理由衷的赞美,也是作家对表演他笔下的人物最满意的评价。试想,如果那年文化部设了奖,凭赵树理这番话,龚谷音不能评上优秀演员奖吗?著名剧作家陈芜曾以《迟放的鲜花》为题,对龚谷音的表演艺术进行了夸赞,文章说:“龚谷音刚刚起步就踩了个空。”

  《三里湾》龚谷音饰演王玉梅

  又过了两年,龚谷音在导演余谱成的精心执导下,饰演《打铜锣》中的林十娘,将一个“刁钻、狡猾、泼辣”的林十娘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参加全省的会演赢得满堂喝彩。后来文化部把这个戏选拔到了北京,然而,龚谷音的“林十娘”却被领导撤换下来了。唯一的理由就是因为她有个远在台湾的父亲!试想,如果不是当时的政治气候,龚谷音首演的《打铜锣》不也会驰名南北?!剧作家陈芜不无遗憾地又写道:“龚谷音的第二脚又踩了个空!”

  《打铜锣》龚谷音饰演林十娘

  这次的打击并没有使龚谷音灰心丧气。因为她坚信自己是清白的,只要勤奋工作、与人为善、刻苦钻研,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表演技艺,全心全意为观众服务,就一定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年长她几岁的著名演员钟宜淳是她的知心大姐,同样也是所谓“黑五类”的一员。她们俩经常互相劝慰、互相鼓励,不为名利所累,越是在逆境中,越要快乐地工作和生活。演出之余,她俩有说有笑,幽默风趣,还经常把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笑料、素材偷偷地“储存”起来,没人的时候,两个人再互相“抖”出来,哈哈喧天,笑个不停。这种观察生活的积累,为她们在后来各自的表演创作领域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有益的。

  舞台上的龚谷音却全然不同于台下的她,那份严谨,那份执着,那份较劲,令同行肃然起敬。她经常告诫自己:“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她在多部戏中扮演的是配角,但不管角色大小,一经她出演,就鲜活生动,满台生辉,就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杨三姐告状》一剧中,她饰演小人物费氏,全戏3个多小时,龚谷音只有短短的13句念白,而她把每句台词都处理得恰如其分,演出结束后,观众纷纷跑到后台,点名要看看费氏。据钟宜淳老师介绍,为了演活这个痴傻而不乏善良的小人物,龚谷音曾连续几个小时蹲在街头巷尾,观察那些蓬头垢面痴呆人的言行举止。

  1969年,龚谷音和李谷一、李小嘉等演员一起下放到江华瑶族自治县水口寨村劳动锻炼。离开了舞台,龚谷音感到了一种难言的失落和痛楚。在边远穷困的山村,插秧、割稻、挑柴、喂猪、烧火,她什么都抢着去干,但艰苦的劳动和生活却不能泯灭她对艺术的热爱,工余饭后,她一个人悄悄地爬到后山去听当地村民唱瑶族山歌、民间小调,劳动之余,她还为农民演唱花鼓戏、京剧、歌剧,打快板、跳舞等等,乐观向上、苦中找乐。1969年,龚谷音和丈夫张建军调到常德县文工团,他们潜心创作,丈夫当导演,妻子当主演,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先后排演了《应该这样》《观风滩》《山村兽医》等剧目。1972年调回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后,他们一边恢复传统剧目,一边创作排演新剧目,走南闯北,上山下乡,不辞辛劳,日夜兼程。著名书法家周昭怡曾题写唐代诗人戴叔伦的“天风吹我上层冈,露洒长松六月凉。愿借老僧双白鹤,碧云深处共翱翔”诗句,赠与张建军龚谷音夫妇,期待这对剧坛伉俪为湖南花鼓戏创造更多的辉煌。

  湖南人民广播电台资深记者赵权,曾记录过这么一个故事:1979年春天,龚谷音在一次演出活动中不幸负伤,造成尾脊骨骨折、脱位,医生责令她卧床一个月,但仅过了10多天,她就接到了参加中央慰问团赴广西边防前线慰问演出的任务。在前沿阵地,她演《野鸭州》中的李大娘,剧情要求有追赶、弯腰等一系列的动作,她没有因伤而简化动作,圆满地完成了表演。入夜,龚谷音刚刚回到宿营地,几名大汗淋漓的战士随即踅进门来,把一捧中药卫生丸往龚谷音床头一放,急急地便往外走,边走边说:“这玩意儿能治您的病,您试试吧!”龚谷音愣了半天,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来得及说。

  龚谷音心系舞台、情牵花鼓。在60多年的粉墨生涯中,凭着自己的满腔热忱和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她一步一个脚印,用心血塑造出一个个丰满立体的舞台形象,逐步奠定自己艺术地位,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艺术高峰。她先后在《盘花》《山伯访友》《小姑贤》《清风亭赶子》《杨三姐告状》《五女拜寿》《假报喜》《刘海砍樵》《谢瑶环》《湘江怒潮》《包公误》《沙家浜》《豹子湾战斗》《打鸟》《刘三姐》《柯山红日》《生死牌》《野鸭洲》《救救她》《流浪女》《野花情》《山村姐妹》《瘦马记》《夕照青山》《大脚夫人》等120多部剧目中,成功塑造了一百多个喜剧、悲剧、历史、现代、正面、反面、老年、青年、青衣、婆旦等不同行当的人物形像。她坚持从生活体验出发,采用真实地表现生活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既遵循戏曲艺术的传统程式,又突出内心世界的感悟,夸张适度,表现逼真,她“体验”与“体现”结合,再现生活,不是一般化的照搬,而是提炼与选择生活中的新与独特。比如在现代戏《野鸭洲》扮演的李大娘,当她看到儿子李双桂穿着白网球鞋驾拖拉机犁田心里好气“你当相公不脱鞋袜,不怕脚拇指会发芽,没见过鞋子把偻打,偷了我打灶的石灰只个搽”。龚谷音首先是扬起扁担去打双桂,后来又反复琢磨和调整,改用了系蒲扇赶鸟的竹杆,跳起脚去扑打,夸张而又符合母子情,从而掀起了喜剧高潮。她扮演的《三里湾》中的玉梅,她想着怎样表现对玉梅的文化老师马有翼的爱情的方式,她认为“双手卷衣角”虽然来自生活,但不算新鲜,她吸取了在农村看到的年轻姑娘用粉笔无意识地在手心里画圈圈,同时用右脚轻轻踢石头的动作,使观众感受到生活的新鲜情趣,受到广泛好评。

  《野鸭洲》龚谷音饰演李大娘

  《野鸭洲》电影版选段

  《等待月儿圆》剧照

  《马成逼妻》剧照

  龚谷音对戏曲有着无比浓烈的挚爱之情。不论是传统戏还是现代戏,不管是外省兄弟院团的戏还是基层县市剧团的戏,只要得到消息,她都会早早地赶到剧院观摩演出,学习经验,分析不足,不断思考,积极进取。国内戏剧界行家这样评价龚谷音:戏路宽,唱做佳,能塑造不同阶层的角色,有较广的社会影响和较高的艺术造诣,特别是在花鼓戏唱腔方面,既继承了传统,又吸收了现代科学的发声方法,在咬字、行腔、韵味和感情处理、声音技巧与气息运用上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韵味醇厚、吐字清晰、行腔饱满、感情真挚。

  龚谷音独具魅力的唱腔和念白,出类拔萃。这得益于她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精心钻研花鼓戏的演唱规律,认真借鉴兄弟剧种的演唱技巧、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阳光大道。她曾向豫剧大师常香玉学演《攻城》,向京剧名家杨春霞学演《杜鹃山》,向著名琼剧名家红梅、王英蓉学演《狗咬金钗》,向湘剧名家六岁红学习“喷口”,还向评剧、黄梅戏、楚剧演员学习过他们剧种的唱腔,都能做到掌握规律、灵活吸收、化为我用。

  经过无数次的推敲、琢磨、实践,龚谷音终于娴熟地掌握了音域的收纵、强弱的控制、声型的变化、真假嗓音的结合等一系列演唱技巧,真正做到了字正腔圆,音美味纯。不论是念白还是唱腔,抑扬顿挫无不得体,轻重疾徐舒卷自如。既可以在高音区驰骋纵横,又能在低音区迂回婉转,刚柔并济,收放自如,气息饱满,情感浓郁,宛若珠落玉盘,又似金石撞击。

  一名演员通过舞台上的演唱,最大程度地调动自己所掌握的“四功”“五法”技巧,去塑造人物,感染观众,已属不易;如果她所创造的一曲曲娇若幽兰空谷、美似行云流水般的优美唱段不胫而走,为广大群众从内心所喜爱、所模仿、所传唱,更加难能可贵。龚谷音这位被有关专业人士誉为“龚派唱腔”的优秀演员,好似花鼓戏百花园中绽放的一束映山红,雅俗共赏、馨香四溢。她的演唱技艺,不光同行推崇,普通观众也如痴如醉。有一次龚谷音因身体不适,去一家按摩医院做推拿,与推拿盲医寒暄几句后, 盲医说道:“您是唱花鼓戏的龚谷音老师吧?”龚谷音很是纳闷:“你怎么认识我?”盲医笑答:“我专门听你的花鼓戏磁带,你一说话我就晓得肯定是你!”

  1980年,中国音乐学院和湖南文化局在长沙联合举办了一个民族声乐训练班,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教师姜家祥、袁其明担任主讲教师。不少演员感到很奇怪:“龚老师本身就是音乐专科毕业的,已经唱得那么好了怎么还来学习?”龚谷音却笑着回答:“我当然要学习!很多地方还不足。”

  龚谷音认为,花鼓戏曲调多是字多腔少,字完腔完,气息一般短浅,而且多是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发出来的声音比较窄和细,有的曲调使人觉得声音像挤成一条线一样。因此,还得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来调整和改善。 她认为当年姜家祥、袁其明等老师关于民族唱法“情要饱满,声要丰满,字要清楚,气要多变,味要浓郁”的几点要求,以及“声音要像过独木桥一样在一条轨道上,气息亦像一条线,吐出来的字要像一串珍珠,挂在气息这一条线上”的提示,给予了她很大的启发。后来,龚谷音在《包公误》一剧中演唱皇后的大段唱腔时,充分解放喉头,适当提升共鸣位置,使气息更沉丹田,较好地改进了过去演唱存在的一些问题,演唱更加轻松自如。

  龚谷音曾撰写论文指出:“有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如果在演唱上不注重人物的思想感情,唱出来的东西必然是没有血肉的。”她始终坚持要用唱腔艺术这种手段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达到塑造形象、体现主题思想的最终目的。比如以龚谷音擅长的“劝夫调”为例,在过去的花鼓戏剧目中,“劝夫调”一般是表现妻子轻言细语,规劝丈夫改邪归正或回心转意的内容。在行腔上的特点是悠扬细腻缠绵,并加入轻微的抽泣哽咽之声,大有如泣如诉之状,这样来刻画妻子忧郁、悲伤的心理活动和对丈夫满怀柔情的人物性格。但同样是“劝夫调”,用在不同人物身上,从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出发,就应运用不同的处理方法。龚谷音在这方面可谓用心良多、体会透彻。她在饰演现代戏《湘江怒潮》中李大娘这一角色时,就有一段“劝夫调”的唱腔:“见血衣,好伤心,血泪仇 要讨还……”李大娘是一个在旧社会饱经苦难的老人,在斗争恶霸地主贺子斋的大会上,她手捧血衣、悲愤交加。同样是“劝夫调”的基本旋律,而龚谷音在处理上有意强调了李大娘悲愤的情愁。唱“见血衣,好伤心”时,她采用比较苍老的声音,并多用胸腔和鼻腔共鸣,以此来刻画李大娘回忆起辛酸往事时,强烈控制自己感情的复杂心理。而当唱到“血泪仇,要讨还”时,满腔怒火再也无法抑制,如同汹涌澎湃的长江大河,冲决一切堤防,奔涌而出、一泻千里。因此在处理上,龚谷音加强了行腔的力度和速度,唇齿紧贴,内送外紧,尤其是在“要讨还”三个字的处理上,似有千钧之力,具有较强的穿透力,深深地感染了广大观众,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刘海砍樵》胡秀英的扮演者肖重珪是最早在全国出名的花鼓戏演员,龚谷音在《山伯访友》中演唱的“西湖调”,很好地借鉴和吸收了肖重珪《刘海砍樵》“三杯酒”唱段的唱法:肖重珪运用声音层次的高低,清晰地表现了胡秀英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给人很强的感染力。龚谷音在《访友》中唱到“劝梁兄你且把愁容来解,不要为妹痛伤怀,回头来把我银心唤,速将红绫取出来”这几句时,为了充分表达祝英台与梁山伯生离死别的绝望心情,她把“愁容”“银心唤”几个字采用落下来的自由移位的唱法,并加上颤音,这样一跌宕,欲擒故纵,浑厚深沉,加强了悲剧气氛,有效地烘托了祝英台悲痛欲绝的凄苦心情。

  秋风塞北,春雨江南。几十年来,龚谷音和花鼓剧院的同仁一道,演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学校、部队,农村、林场、煤矿……在中南海怀仁堂内,在老山前线的猫耳洞旁,在抗洪赈灾义演的现场,在美国纽约剧场,都洒下了龚谷音辛勤的汗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3年5月,湖南花鼓戏《刘海戏金蟾》应邀赴美国纽约演出,反响热烈。由龚谷音饰演的大姐给美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龚谷音第一次出国,巧合的是,在美期间,由于总领事馆文化参赞喻先生的热心相助,通过耶鲁大学鲁教授的联系,龚谷音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在台湾南投的一所高中当化学老师。电话接通后,龚谷音一言未发,只是泪如雨下!个中酸楚、激动、无奈、喜悦、思念……错综交织的复杂情绪,似乎什么语言都无法表达……

  演出回国后,龚谷音陆续参与了几十个戏曲唱段的录音,多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并由中国唱片社、湖南音像出版社灌制成唱片和磁带公开发行。

  龚谷音的艺术成就得到了人民的赞赏和组织的厚爱。她先后两次参加全国妇代会,1986年被评为全省优秀中年演员,1988年加入了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戏曲声腔学会,1989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1990年出席了湖南省第六次党代会,并安排在主席台就坐。1991年3月,湖南省戏曲声腔学会成立,龚谷音光荣地当选为会长。

  1990年,龚谷音受命担任了省花鼓戏剧院演出团团长,她以团为家,克己奉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下乡演出,她总是打前站察看场地,安排食宿,装台、拆台时,几十上百斤的道具箱,她和舞美队的职员一起抬上抬下。有一次演出结束后大雨倾盆,龚谷音跑回住地借来雨伞,把大家一个一个接回去。1991年“七一”全省文艺汇演在东风剧院举行,时值酷暑,加上剧场后台条件简陋,没有电扇,演职员一个个热得气闷难熬,龚谷音便把自家大大小小的电扇全搬了过来,她的举动,给演职人员带去了温馨、关爱和清凉。

  龚谷音在表演上的才能是非常全面的。她既擅长演程式化的戏曲,又能演影视剧。她多次被导演选中,先后主演了《马铁腿外传》《葫芦晃悠悠》《林中人》《杀人的绿宝石》《回娘家》《蜜里逃生》《龙年宝宝》等电影和电视剧,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银屏形象。

  在舞台上,龚谷音是众口皆碑的好演员,在家中,她又是体贴入微的贤妻良母。她的丈夫张建军是闻名全国的“四大喜剧导演”之一,曾自编自导自演的小戏《张四快》,被梅兰芳大师誉为“创造戏曲新程式的人”,他所执导的《补锅》《八品官》《破铜烂铁》《风流才子》等剧目在全国都产生过较大影响。遗憾的是,因为肺心病的折磨,他于2003年12月去世,而在之前卧床住院八年,都是龚谷音精心服侍、端茶喂药、无怨无悔。

  痛失老伴的龚谷音自己也身体欠佳,患有脊椎病、心脏病,还做过心脏支架手术。但她依然热爱艺术,依然迷恋舞台,凭借坚定的信念与病魔抗争。退休后的她,应著名相声演员大兵的邀请,投入到了小品和相声剧的繁忙演出中。由龚谷音、大兵、赵卫国等合作表演的《势利眼》《都是彩票惹的祸》《竞选村长》《彩票的风波》的相声和小品,连续多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湖南卫视、北京卫视的演出,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2008年6月,龚谷音又参与主演了大兵主创的相声剧《夺宝熊兵》的演出,该剧用讽刺喜剧的表现手法、诙谐幽默的相声语言和风趣新颖的表演形式,拓展了相声的舞台空间,其笑料迭出的喜剧效果征服了众多观众。并在全国各地巡演,迄今已演出上百场。现为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曲艺协会主席的大兵,亲切地称龚谷音为“娘老子”,他曾对《金鹰报》记者说:“龚谷音所表演的节目那可是经典,是可以用来做教材的!”龚谷音的表演,还多次得到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等人的交口称赞。

  《夺宝熊兵》剧照

  2014年5月,龚谷音成为湖南花鼓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诚恳地说道:“我不认为这是一个荣誉,更多的是一份责任与担当。”作为一名老艺术家,龚谷音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一刻也没有割舍自己对花鼓戏的苦苦恋情。她感慨地告诉记者,自己能在艺术上取得一定的成绩,一是靠院团的培养,二是靠广大戏迷朋友的厚爱,三是离不开三位恩师的提携:左希宾、储声虹、王方之。他们德艺双馨,唯才是举,不图回报,对自己的影响和帮助非常大。龚谷音谈到她的这三位恩师,至今都噙满泪花,她要求自己的子女和学生都应该向前辈学习,学会感恩。她的儿子、儿媳、孙女都从事文艺工作,特别是她的儿媳、一级演员邢险峰,衣钵传承,得其真传,获得过文华表演奖。龚谷音为人友善,刚正不阿,处事低调,不事张扬。湖南卫视著名主持人汪涵、马可经常邀请她和钟宜淳、李小嘉、刘赵黔四人参与各类综艺活动,并尊称她们为花鼓戏的“四大天后”。龚谷音却不愿意别人这么说,她说:“应该还有五天后、六天后、七天后……还有很多优秀的演员都为花鼓戏做出过贡献。”

  为了推动花鼓戏艺术的传承发展,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2014年7月举行了隆重的传习育新活动。龚谷音对自己新收的青年弟子张丹、戴微笑所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艺德在先。”她以此与学生共勉,并表示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传艺授业,培育新人。

  花鼓戏在湖湘大地有着厚实的根基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龚谷音坚持认为,花鼓戏必须传承好,但绝不能墨守成规,应不断从其他艺术门类向生活汲取精华,向前推进,跟上时代的节拍,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们衷心祝愿“龚派”声腔艺术,代代传承,如同星星点点的映山红那样,将湖南花鼓戏的春天映照得漫山遍野、灿烂辉煌!(完)

  《小姑贤》龚谷音老师饰演梁氏

地址: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 电话:0731-87654321 E-mail:hnshgx@163.com

版权所有: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 湘ICP备20230157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