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青衣梁器之

字体: 【大】 【中】 【小】

  

  作者:茅歌

  青衣,中国戏曲演员的行当之一,南方戏曲剧种中多称正旦,饰演青年、中年女性里端庄、贤惠、善良之辈,因其服装多为青色褶子,北方人称青衣。时至今日,北方的戏曲剧种的影响略逞强势,故从其称谓。

  史载长沙花鼓戏成形于清代中期,至今约两百余年,初始阶段多为“二小戏”、“三小戏”(小旦、小丑、小生),青衣、须生、花脸等行当的出现是较为后期的事物。

  戏曲剧目中,有很多青衣角色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是最让观众为之动容的是那些相貌端庄、心地善良、为人贤惠、命运凄苦的女子,如赵五娘、王宝钏、李慧娘、祝英台、杜十娘等。她们常有的一声哀号“苦——啊——”,撕心裂肺,摄人魂魄。

  一、春风杨柳

  1952年,湖南全省文工团整编,到团部报到的一位20出头女性给团领导的印象:匀称的身材,明亮的眼睛,一对齐肩的短辫子,一件当年很时尚的双排扣列宁装,和先后来报到的其他女性相同的是青春、靓丽,充满活力、聪颖,不同的是,她的眼神里多了一份沉稳。

  她就是梁器之,1929年出生于长沙一个民族资本家家族,其祖先的家业拥有当时湖南锡(锑)矿山的大部,鼎盛时期,其锑的产销量占全球50%以上,其税收占湖南全省的三分之一。可是到了 她出生之际,其家道早已破败,日本侵华时期,逃难途中母亲患伤寒因缺医少药而早逝,父亲离乡背井谋生,尚在黄口之年的她即由其叔父辗转送到桂林的难童教养院生活,每天劳动半天读书半天,因为在战乱年代,即便是由郭德洁(李宗仁的夫人)开办的救济机构,也是捉襟见肘,苦不堪言,她经常是食不果腹,衣不避寒,一身疥疮不得医治……,两年之后,她私自回到长沙叔父家,只断断续续读了两年小学的她考上了周南中学初中部的插班生。也许是家庭的破败、困顿,也许是社会的混乱、腐败,也许是自己的感觉,在其叔父(中共地下党员)的影响下,少不经事的她比较早地接触了进步思想,1948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49年上半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学习、工作的同时,参与了推翻国民党政权的地下工作。

  1949年8月,南下的解放军列队从小吴门进入长沙城,新政权建立,她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在长沙市工人文工团从事演员工作,后随整体安排调整,在省文工团、歌剧团、花鼓戏剧团(院)主要从事演员工作。

  缺衣少食、缺情少爱的苦难生涯终于告一段落,她似新柳如坐春风。

  二、无心插柳

  梁器之自幼喜欢唱歌跳舞,无论是寄养在叔父家,还是在桂林教养院的日子里,劳作、读书之余皆如此,她还自学了简谱,后来进了周南中学,也是文艺积极分子。参加革命工作了,虽然是地下党组织青年合唱团的成员,还曾经想去鲁艺学习(没有得到批准),但是实在说,那个时候的她对自己并没有专业上的特别追求,只有单纯的想法、做法——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到了文工团,除了参加表演方面的工作,还参与了乐队打击乐方面的工作以及其他部门的管理工作(1954年前后即带分队参加治湖工作,任演员队长)。

  当时省文工团的成员组成主要是四方面人员:随解放军南下的中共文化干部、地下党的文艺骨干、拥护新政权并爱好文艺且有一定文艺基础的青年学生、少数旧时代戏班转来的艺术人员。

  新政伊始,百废待兴。执政者依从以一武一文夺天下的经验,在治天下的初期即对文化艺术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只是此一时非彼一时,文艺既有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亦有审美、娱人、娱己等其他功能,它进入了不同于旧时代的历史时期。

  当年进入文工团工作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尽管工作热情高,艺术追求强,但是对自己的人生之路、艺术之路的心态大多都是比较茫然的状态,短时间里,经历了“唱歌” 还是“唱戏”,“唱歌剧”还是“唱花鼓戏”,“守旧”还是“创新”等多种烦恼和纠结。最终在领导确定的尊重传统、学习传统、改革创新等方针、观念的引领下,她和同辈、同事走过了对花鼓戏的不喜欢,到喜欢,到比较娴熟地驾驭它并展现其艺术魅力的一段璀璨时光。

  十余年间 ,她在《夫妻观灯》《姑嫂忙》《妇女代表》《丹河曲》《中秋之夜》《祥林嫂》《李二嫂改嫁》《昭君出塞》《三女抢板》(即《生死牌》)《我的一家》《自有后来人》《谢瑶环》《枯木逢春》《江姐》《小姑贤》《访友》《豹子湾战斗》等剧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其足迹北上南下,东进西驰,一时风光无限。

  《夫妻观灯》梁器之饰演妻子

  她和其他的由青年学生中文艺骨干而进入地方戏曲剧种表演艺术领域的人们一样,都没有老戏班子出身演员的童子功的基础,面对地方戏曲的“唱、做、念、打”或曰“四功五法”,他们都是“白师傅”,一概没有,一点不会,而且他们的年龄都已经20上下,都已经错过了习练地方戏剧种基本功的最佳时期。然而她和她的同辈、同事,凭着热情、意志,拼着汗水、筋骨,“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硬是将传统长沙花鼓戏的表演艺术的精华基本吸纳于心,化变于身。倘若要将她们与老艺人比较,至少是各有千秋。上世纪80年代中期,笔者有幸曾看到一次她和科班出身的花鼓戏名家胡华松联袂演出的《访友》,二人在红氍毹上举手投足隽永飘逸,吟哦跌宕声情并茂,眉目传情行云流水,新老交集璧合珠连。

  在她不长的表演生涯中,也许有三出戏可以记录其学习、成长、成熟的节点。

  传统祁剧《昭君出塞》。这是湖南本地大剧种之一的祁剧名家谢美仙的成名剧目。谢美仙9岁进桂林仙乐科班学艺,工旦,后师从一枝梅(肖群英)。1955年,时年25岁的她为参加全省戏曲汇演,与同仁将属传统剧目的该剧从声腔、音乐、表演、服装等方面大力改造、创新,演出后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名震业界,当年曾在北京组织京、昆、祁三个剧种同一剧目同台竞技,祁剧的演出得到了专家、同行的高度评价。为了更好地学习、掌握传统戏曲的表演技艺,梁器之在本单位的扶持下,原腔原调、原汁原味地向谢美仙学演了这出戏。

  长沙花鼓戏属于成形较晚的地方小剧种,青衣、须生、花脸等行当的表演较之大剧种不太讲究,不够规范,在花鼓戏成形的后期,尽管剧目中出现了青衣的角色,也多为社会底层妇女或落魄人家女子,少有宫廷女性。应该说,在其以往的传统技艺的学习、磨砺的基础上,这次学演对梁器之更好地扮演青衣类的角色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新编现代题材花鼓戏《祥林嫂》。当年省花鼓戏剧团的创作人员多为地下党员、青年进步学生出身,他们对1930年前后的进步文学,特别是鲁迅的作品都是比较喜爱和熟悉的。1956年,在鲁迅逝世20周年之际,他们将鲁迅的名作《祝福》改编为花鼓戏的体现形式,旨在继续揭露和批判旧时代的丑恶,同情劳苦大众,警示人民百姓。这和党和政府的要求是一致的。

  《红岩》梁器之饰演江姐

  长沙花鼓戏产生于旧时代,虽然其传统剧目中不乏揭露、批判旧时代丑恶的作品,但是没有以现代的社会、人文观念去把握、表现这类题材的作品。由于花鼓戏原有的艺术程式比较生活化和新加入花鼓戏的人们的整体文化素养较高,他们既学传统,又学新的表演理论,短时间里跨越式地、比较好地解决了戏曲界里“演程式、演行当、演人物”三个阶段的修炼问题。梁器之出演主角的《祥林嫂》一经演出,剧场里经常有观众泣不成声,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好评。当然,也存在个别的,却是很有代表性的批评,称之“四不象”,深究其批评,主要是对新编唱腔、音乐的意见,认为创腔太多,对原有曲牌、韵味的把握、运用有所缺失 。今天来看其批评亦不无一定道理。然而,即便如此,省花鼓戏剧团于解放之初,在文工团时期就逐步迈开了致力于运用传统戏曲形式表现现代生活的历程,之前多为小剧目,如《双送粮》《姑嫂忙》等,虽也有现代题材的大型剧目《丹河曲》问世在先,而在观众、业界、社会上引起重大反响的现代题材花鼓戏应该是始自《祥林嫂》。该剧可以说是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在以后几十年乃至今日擅演现代题材剧目的基石之作。

  新编古代题材花鼓戏《谢瑶环》。1961年某日,有同事将发表于《剧本》杂志,由湘籍著名剧作家田汉创作的戏曲剧本《谢瑶环》推荐给梁器之。很快,她和院团领导以及主创人员决定新创该剧目,只是主角的挑选、认定一度出现了不同意见。根据田汉的剧本,谢瑶环一角是青衣行当,但是要反串小生(女扮男装),在本院团还无人演过此类角色。之前,梁器之可以说是该院团的当家青衣,但是也没有这种艺术积累。为了尊重艺术,为了保证质量,最后此事经反复磋商,还是决定由她承担这个角色。为此,梁器之在以往传统技艺积累的基础上,依从角色表演的需要,重新拜师学习小生的台步功、袍带功、甩发功、帽翅功等技艺。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她与同仁的通力合作与努力,该剧面世,轰动全城,一票难求。当时时值冬天,漫天飘雪,有观众头顶棉被在售票处外等待天明卖票,更有老戏迷连看数场,托人传话:“想收主角做干女儿。”

  几年后,爆发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梁器之理所当然成为了“文艺黑线”人物。在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里,一天一次小批斗,三天一次大批斗,苦不堪言。只是她也有偷着乐的时候,一次批斗会上,会议主持者斥责她:“你还不承认你是黑线人物?!田汉在看了你演的《谢瑶环》之后说冇想到新文艺工作者能将宫廷戏演得这样好!“

  梁器之演唱《谢瑶环》《访友》选段

  无心插柳,柳绿成荫。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今天,我们也许可以说,《昭君出塞》的她较全面地学习了传统戏的旦角表演技艺,《祥林嫂》的她把握了人物塑造的内心体验,《谢瑶环》的她奠定了其戏曲表演艺术“化于内而形于外”的历史地位,加之她演出的各类女性角色的成就,堪称一代青衣。(未完待续)

  《打铁》梁器之饰演毛国金妻

  三、花暗柳明

  从“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到“文化部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部”的最高指示的面世,梁器之和那个时代的所有人,特别是文艺领域里有一定成就的人几乎都进入了一个黑暗时期,艺术生命戛然而止。

  1966年被批斗进“牛棚“,1969年下放农村劳动,1973年安排至益阳地区文工团,梁器之再次经历了物质上缺衣少食,精神上备遭蹂躏的一段苦难岁月。

  1978年,云开日出,国内局势全面“拨乱反正”。熬过了艺术上的大起大落,经历了1957年、1966年两次政治厄运造成的不幸婚姻,孑然一身的她牵着一双女儿,不甚情愿地调到省艺术学校转行从事艺术教育工作。

  艺术学校的专业工作无非是招生、基本功教学、教戏、排戏等几大块。虽然梁器之之前主要是从事演员工作,由于少年老成吧,当年即从事过管理工作,如花鼓戏剧团的演员队长、党支部委员,艺术委员会主席等职。眼下,在上级的安排下,她不得已抛舍了继续从事舞台表演艺术的愿望,她一以贯之地秉着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良心,一个老艺术家的责任,在新的岗位比较得心应手地开展各项工作。

  招生方面,她力排众议,破格录取了曾竹戈、陆振远等人,曾竹戈相貌不俏丽,但是嗓子好,现在美国从事职业歌剧演员的工作;陆振远年龄偏大,但是形象好、嗓子好,现在珠海市某艺术团任业务副团长。其实,她在省花鼓戏剧院时曾受单位之命招过学员,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就是她当年慧眼识珠,从省文艺学院预科班舞蹈学生中招收的唯一花鼓戏剧团学员。张也则是经她多方协调,破格让她在艺校花鼓科没有毕业即送考至中国音乐学院继续深造。

  基本功教学方面,她以自己较全面的文化知识,自己磨砺的传统技艺,自己多年舞台实践的功力,既有一腔一调、一招一式的直接传授,也有相关的文化知识、历史知识的间接熏陶。

  教戏、排戏方面,因为是演员出身,剧目、表演程式等方面都比较熟悉,但是其工作辛苦的程度大大超过单纯地做演员、做导演。由于当时学校条件有限,作为老师,要将全剧的情节、人物、唱腔、念白、身段、表演、伴奏音乐等烂熟于心,一人独力教授、合成。经她教、排过的老、新经典剧目有《访友》《赶子》《小姑贤》《打碗记》《珍妃泪》《翠鸟衣》《谢瑶环》等。

  《祥林嫂》梁器之饰演祥林嫂

  张也、黄卓、周浩、甘萍、童卫、邢险峰、徐瑛、刘志新等一批她教过的学生现在多为他们各自工作领域里的佼佼者。多年的艺术教学工作,从另一个方面延续了她的艺术生命。

  教学期间,她不仅对各方面条件好的学生倾力教诲,对计划招生时代里招来的少数基础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呵护,让其顺利毕业,学生毕业后不能胜任演员,仍可以胜任文化单位的其他工作。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般好。作为一个成长、成熟于上个世纪的长沙花鼓戏优秀青衣演员,虽然世道浮沉,命运多舛,几十年的岁月倏忽而过,梁器之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也收获了自己的果实。

  现在省艺术职业学院(原省艺术学校)的校区至麓山南路的一段小马路上,经常可以看到梁器之的身影,或是为家里买东买西,或是与朋友相约打麻将等,不一而足。虽然是年已耄耋的她,神清气定,安享天伦。

  《柯山红日》梁器之饰演卡玛

  笔者近日受命于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原省花鼓戏剧院)艺术室来撰写梁器之的艺术人生,由于之前不甚了了,临时抱佛脚,去网上检索她的资料,偶然听到中国唱片公司在30年前,上个世纪80年代给她录的长沙花鼓戏传统戏剧目《访友》中饰演祝英台的一段唱腔:“手持红绫泪如线,杭州行的往事涌现眼前……”声声含泪,字字泣血。

  往事已矣,风光不再。

  “苦——啊——”

  艺术之路苦乐自知,人生之路苦乐自知。

  2015年春于茅屋子

地址: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 电话:0731-87654321 E-mail:hnshgx@163.com

版权所有: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 湘ICP备20230157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