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大】 【中】 【小】

 (撰文/喻家龙)

  原文载于《湖南花鼓戏知识广播讲座》



  何冬保

  1917年何冬保出生于湖南华容县白京港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小能做各种农活,以看牛、种菜、帮工糊口。他自幼爱好农村中各种民间艺术,五六岁即学唱民歌小调,一学就会。逢年过节或遇有其他喜庆活动,他背着大人们唱东村、舞西庄。七岁时在砍柴的劳动中向邻居姚细满学唱《刘海砍樵》。九岁正式参加打地花鼓、唱花鼓小戏。十四岁起,拜著名花鼓戏艺人彭桂香为师学艺,专攻丑行,学得《赶春桃》《扯笋》《三娘过江》《私怀胎》等戏。后又参师于西湖路著名艺人鲁文智的徒弟刘尧坤。此后的多年中,他与唱旦角的好友张海延密切合作,白天务农卖菜,晚上出门演出。何冬保谦虚好学,打破门户之见,避开派别之争,拜能者为师。他步行到数十里向张汉卿学《讨学钱》;丢开个人恩怨向蔡教章学得《扯萝卜菜》;唢呐手周叔奎会唱许多宁乡花鼓调,他也虚心请教;别人演出,他认真仔细地观看,旁人不注意的风俗民谣,他捡起来玩味琢磨以备不时之需。他就是这样如蜜蜂采花般地日复一日,把艺囊填得满满的,技艺日趋纯熟,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南县、华容、安化、沅江、益阳等滨湖数县的影响日渐扩大,当时诸如“凤凰”“得胜”等有名的花鼓戏班社都争着邀他参加演出。到抗战胜利前,何冬保则在西湖路花鼓戏中颇具威望了。

  1945年9月,在剧目、演技、剧团管理等方面都已成熟了的何冬保,为了庆祝抗日战争胜利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他独立挑班,组成“胜利班”,广集各路花鼓戏名流,团结一致,为花鼓戏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与许多花鼓戏、荆河戏、汉戏班子多次打擂比赛,“胜利班”总获优胜,所以声名大噪,深得群众欢迎。

  在“胜利班”之前,曾有三个花鼓戏班子进过长沙城,但都没有站稳脚跟,一瞬即去。而花鼓戏界同仁并不甘休,一心为花鼓戏能在长沙舞台上争得一席地位而奔走筹划。1947年春,长沙花鼓戏艺人张寿保专程到湖滨邀请何冬保和“胜利班”进城后,费尽周折,劳尽心机,大家过着半饥不饱的生活,而将挑水、卖唱得来的血汗钱去换取警察局的营业执照。7月,何冬保等十三人改用“楚剧改进社”的名称在“可园”首次挂牌演出《雪梅教子》,震天的鞭炮声和掌声表达了同行们和观众对何冬保等人技艺的赞许,演出终于获得成功!长沙这个码头打开了,影响如石击池水荡起了波浪,越来越大。他们用得最多的西湖调,被互相传唱,广为流行。第二年,何冬保二进长沙城,正式安营扎寨。1948年,他们自筹资金,建起了“明众剧院”,开创了花鼓戏在省会既有专业剧团,又有自己的演出场地的先例,为各地花鼓戏进入城市开辟了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何冬保任长沙新义花鼓戏剧团团长及挑梁演员。他带着强烈的翻身感,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热情地投身于各项社会活动和戏曲改革工作:在抗美援朝前线,他怀着尊敬的心情为志愿军战士演出;在修治南洞庭湖工地,他顶风冒雨为民工们歌唱;在井岗山下,他的技艺给老苏区人民带来了欢笑和激情!他懂得了舞台上宣扬封建迷信、鬼怪妖魔、丑化劳动人民的现象必须剔除,而应歌颂劳动者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理想。以此为指导思想,何冬保与剧作家陈北方合作、改编、演出的《刘海砍樵》,将原来主题荒诞、歪曲劳动者的戏变成了湖南花鼓戏中一颗艺术明珠,成为家喻户晓、久演不衰的优秀剧目。另外他与新文艺工作者一道为《扯萝卜菜》《贫富上寿》《讨学钱》等传统剧目,做了许多去芜存菁的工作。

  何冬保顺应时代的要求,自五十年代起,即热情地支持和参与现代戏的编写和演出。他编演的《好军属》获湖南省第一届戏曲会演演出奖、创作奖;他演的《中秋之夜》中的李大伯获1955年湖南省第二届戏曲会演一等演员奖和现代戏演出积极分子奖;他参加编写的《黄花岭》获创作奖。

  1956年,何冬保参加文化部举办的第一期全国演员讲习班,同年参加中国戏剧家协会,选为湖南省文联委员。

  1961年秋,何冬保调到湖南戏曲艺术学校任花鼓戏科教员。在教学中,他起早贪黑,不知疲倦地工作,毫无保留地将自己艺术上的一切,传授给后一代。十年动乱时期,何冬保并没有得到幸免,遭到令人痛心的打击和侮辱。但他充分信赖党和社会主义,从不动摇。1976年,他调回省艺校工作,虽然年老体衰,然而,艺术上的活力和工作兢兢业业的精神有增无减。他面对百废待举、青黄不接的困难情景,勇敢地挑起了教学和培养青年教师的重担,手执拐杖,步履艰难但精神焕发地活动在课堂和排练场上。

  1980年以后,日益加重的疾病折磨得他不得不卧床修养治疗,而他心里想的还是戏曲事业,总觉得还有许多事没有做好。他拖着病体,对来访者,总是有求必应;他为湖南花鼓戏的历史、唱腔、剧目、表演亲自撰写或口述各种材料;他还强撑着身体参加录音、录像等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的确,何冬保为花鼓戏事业的发展,几乎献出了全部心血和力量。 

地址: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 电话:0731-87654321 E-mail:hnshgx@163.com

版权所有: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 湘ICP备2023015723号